最新动态NEWS

联系我们Contact us

江苏茶花电气股份有限公司
电 话:025-68900271
邮 箱:jschahua@163.com
地 址:南京市栖霞区科创路1号

更新迭代速度加快,传感器发展如何追赶人工智能热潮

2018-10-11



感知技术浪潮来临

以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应用越来越成熟,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甚至商业模式也逐步发生变革。智能装备、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转变,背后的推动力量,便是人工智能。

2017720日,中国发布了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是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,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,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,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部署要求制定。由国务院于201778日印发并实施。这个规划的精华之一,便是提出了新一代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。

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新挑战。人工智能是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,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、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、侵犯个人隐私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,将对政府管理、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。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,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,加强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,最大限度降低风险,确保人工智能安全、可靠、可控发展。

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础。国家部署了智能制造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,印发实施了"互联网+"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,从科技研发、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。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,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,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,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。语音识别、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,自适应自主学习、直觉感知、综合推理、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跨越发展的能力,中文信息处理、智能监控、生物特征识别、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,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,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,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。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、巨大的应用需求、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,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。

同时,也要清醒地看到,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,缺少重大原创成果,在基础理论、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、高端芯片、重大产品与系统、基础材料、元器件、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;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,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;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;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、政策法规、标准体系亟待完善。

面对新形势新需求,必须主动求变应变,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,紧扣发展、研判大势、主动谋划、把握方向、抢占先机,引领世界人工智能发展新潮流,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安全,带动国家竞争力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。

    机器将变得越来越人性化,掌握学习与识别的功能,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引发又一波的信息化技术浪潮——“感知技术”。

 

传感器成为了新人工智能迈向应用的基础。以智能汽车为例,自动驾驶车辆上,至少安装了三套传感器系统:摄像头、雷达和激光雷达,这样才能采集到车辆行驶过程中周遭的环境信息,完成智能行驶。汽车迈向新智能化,可以帮助驾驶员更好的控制车辆行驶以及车内娱乐,我们开始进行动感汽车相关业务,基于华为的研究技术,每辆车上的传感器超过了1000个。利用这种智能传感器,可以降低运营商的成本和效率,产生较低的故障率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战略部副部长陈亚新说。

我们以前解决的是如何处理问题、传输问题,如今,我们要去解决如何感知问题。如今火热的物联网,是感知技术最大的应用平台,想要实现人与物的连接,比如说智能家电按照人的意志,依靠传感器采集水温、压力的大小等等,都是需要感知技术来实现。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源生说。




如何加快传感器发展

传感器更新迭代的速度十分迅速,郭源生认为,在这股新人工智能信息化浪潮的洪流中,传感器应紧跟市场脚步,完成从处理到传输再到感知的一系列工作。但是,我国传感器的发展速度尚未能满足市场需求。一方面,国家重视程度不够。郭源生表示,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期发达国家也曾忽略过传感器,到了八十年代,传感器的重要性才被认识到。之后,发达国家以年30%的速度增长。日本、美国都把传感器当成重中之重,美国认为计算机是核心,敏感技术、光电子技术是关键和重点,2003年时代周刊关于未来技术的发展报告中,提到的十大新技术之首便是传感器,这说明美国对传感器技术的认可。传感器是未来改变人类十大颠覆技术之首。郭源生说。




 另一方面,传感器形成的数据并没有真的得到实际使用,感知到的数据无法变成有用的数据。随着传感器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,传感器产品形态分散,难以形成有效的群体支撑。并且,产用之间的融合度不够,导致传感器的应用虽然无处不在,但是仍然难以完成机器代人的人工智能愿景。“TOTO公司推出了一个智能马桶,可以监测老人血压、血糖的变化,然后形成个人大数据,通过人工智能形成一个商业模式,可以在家里居家养老,或者是慢病管理。这才是传感器最大化发挥作用。” 

 

 扩大传感器的种类似乎也是发展的一个重点,无论是移动物体还是静态物体,甚至是自然环境,信息的采集不仅仅是安装了多少个处理器、安装了什么软件,也取决于装了什么样的传感器。例如美国F-22战斗机,装载了28000个传感器。俄罗斯的战斗机上装载了21000多个。这代表什么?这代表着敌人能在35公里以外就可以发现你,而你却要在10公里以内才能发现敌情。一旦发生战争,上去就是靶子。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仅在于传感器数量,也在于安装了什么样的传感器。

未来的传感器会是什么样子?尺寸的缩小似乎是一个趋势。例如MEMS工艺技术,将传感器产品的尺寸尽可能的减小,然后将多个传感器放在一起,一方面降低成本,另一方面扩大产量,提升了生产效率。智能化和网络化也是另一个发展趋势,对于非专业的使用人员,传感器需要变得更加智能化,来适应使用者的傻瓜操作。传感器最受关注的一个发展趋势,是其微能量的获取技术。传感器将风能、光能收集起来,进行对外或者对内的供电。

下一个国际竞争主战场

传感器是中国制造2025内核。美国信息物理空间(CPS)的建设离不开传感器的支撑,德国工业4.0的核心在于通过物联网将产品、资源、机械、人都联系在一起,实现端对端集成的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生产模式,这种联合和互动也必须要通过传感器实现信息采集和自动控制。

 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两化融合,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,是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,也是通过传感器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收集、管理和交互,大幅提高工业生产质量、效率和产品精度。如汽车生产线搭载传感器作为定位和检测手段,实时监控着全线运行状态,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,明显提高了装配精度和生产效率,并有效控制产品质量。




上一条: 没有了
下一条: 没有了
苏ICP备2021057009号-1  版权所有:江苏茶花电气股份有限公司